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军势例证

军势例证

查看军势全诗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在此险恶形势下,李渊打算放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太原工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不能“举而弃之”,并主动请缨,率师三万前往讨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针对敌“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的实际情况,李世民采取了坚壁不战以挫其锐的方针,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便带了百余骑亲信,从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部收复。此战,李世民坚壁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能坚决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推荐古诗: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初冬夜饮别董大花下醉寄令狐郎中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得乐天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卜算子(风雨送春归)

推荐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犀擢象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薄寒中人  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