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节气网

位置:查成语 > 节气网

清明祭祀

  清明.一个专为过去与记忆保留的日子,一个扫墓的日子,一个长歌当哭的日子。清明时节,无论人们走在乡野累累墓丘间,还是城郊石碑俨然的公墓群中.都能看见红男绿女为先人烧纸钱、挂纸钱、培土修墓,这就是扫墓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这些仪式是恒终迫远、敦亲睦族及行李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思念的清明节会是什么样子i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追恩祭祖也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之一。

  民族远祖公祭

  对于中国人而言.祭祀具有特别的意义。对宗族的感恩追思和先人的鬼神化是宗族社会最大的特点。早在夏、商、周三代,人们就极其重视对天、地、祖宗的祭祀之礼,并将其视为国家管理的根本。《春秋左传杜注》卷十三云:”国之大事,在把与戎。”《国语·鲁语上》云:“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把以为园典:”《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当然,祭祀的观念与形式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有所不同i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祭祀的对象。一般说清明扫墓主要纪念的亲人:但是.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祭招不是以血缘.而是以功德作为标准;据《礼记·祭法》记载:”有虞氏柿黄帝而郊尝,祖额项而宗尧;夏后氏亦镕黄帝而郊鲸,祖领项而宗禹;殷人彬尝而郊具。祖契而宗汤;周人棉尝而郊程,沮义王而宗武王。”郑玄注硫:“有虞氏以上尚德。椭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禘”乃是王室大礼.只有天子才能行楷礼。以“功德”这个标难来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是最应该享受到祭祀的: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把他视为远祖。并用祭祖之礼的最高规格祭招他。《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拘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天赋异票,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等闲之辈。在部落争霸的战争中,黄帝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天下共主。据说他垂治期间,划分州野,造屋筑城,制礼兴乐,发明器具,教化百姓,因此,黄帝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始祖”。另外,黄帝还是传说远古完美社会中圣王中的楷模,他善于战争,而又不穷兵旗武,是一个文武兼精的圣王,于是也成为后世一切治国者的偶像。司马迁也认为,后世五帝以及夏商周诸侯都归本于黄帝,都是炎黄子孙,因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就始于黄帝。又据司马迁考证,黄帝乘龙化仙而去后,其衣冠泵在桥山。因此,坐落在今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香火最为鼎盛。

  在传统社会,黄帝主要被当成治国者的楷模加以崇拜。因此,在古代祭祀黄帝的人主要是治国者。据《史记·封掸书》记载,战国时秦灵公“作吴阳上瞬,祭黄帝;作下峙,祭炎帝”;又记载汉武帝“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徐万,还祭黄帝家桥山,释兵须如”。《魏书》也记载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煮与北魏文成帝拓跋潜都祭招过黄帝。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黄帝陵庙祭祀正式纳入官方祭典。明洪武四年(1371),太沮朱元漳派人祭招黄帝,并带上”御制祝文”。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圣祖玄炸派官员致祭轩辕黄帝,并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御制祝文”,后来这篇祝文的满汉两种文字本都刻在石碑上,保存至今。

  进入近现代,由政府祭拜黄帝陵的传统依然得到传承,但是祭祀黄帝更多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仪式--这是现代黄帝公祭与古代黄帝祭祀的不同之处。1912年,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到桥山祭招轩辕黄帝,并亲作诗一首,请代表团公祭时朗诵:“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虽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193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推举委员团致祭于轩辕黄帝陵.并确定在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1937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共两党的代表在当年清明节于黄帝陵前举行了公祭仪式,表达了炎黄子孙共彻外侮的合作决心。毛泽东同志依照传统撰写了祝文,今黄帝陵庙碑亭仍立有该文稿碑,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育衍把绵,岳峨河浩。聪明害知,光被逼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磋跌。越数千年,强邻蓖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答绳,我为奴辱。朗维我祖,命世之英。啄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涣快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展俱奋。

  万里崎呕,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援。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1949建国后,中央多次派员到黄帝陵祭祖。改革开放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意识“自觉”的重要意义,随着国力的增强,海外华人每年清明到黄帝陵来寻根祭祖的人数越来越多。2004年清明节,黄帝陵公祭升格为国家级最高祭祀大典。

  炎帝,传说中远古时代与黄帝齐名的部族领袖。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者。他教民种五谷,尝百草,故又被称为“神农”。中国社会向来重视农耕.因此,炎帝与黄帝一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远祖.受到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崇拜。《周礼》、《史记》、《汉书》等均有炎帝祭典的纪录。目前炎帝陵主要有三处,一在陕西省宝鸡市,一在湖南省炎陵县,一在山西省高平市!由于地域不同,炎帝祭祀的时间、形式亦有所不同。

  《路史》卷十二云:“黄帝所祟炎之词于陈。”即黄帝首祭炎帝。

  据《史记》记载,秦灵公在吴阳(即今宝鸡吴山之南)祭炎帝,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官方祭炎帝的活动。陕西的炎帝陵位于宝鸡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上,民间每逢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炎帝的生日、七月初七炎帝的忌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2005年10月3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世界华人协会在常羊山炎帝陵共同主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典”,海内外一万多华人参加了祭招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宝鸡市人民政府都在炎帝词举行炎帝公祭典礼。主祭人为市长,参与者为政府官员与社会各界,有恭读祭文、敬献祭品、祭招歌舞、瞻仰炎帝塑像等仪式。

  又据《路史》记载,炎帝驾崩于湖南长沙茶陵。宋太宗尊祟炎帝为感生帝,因此末代朝廷特别重视炎帝祭典,在今湖南境内设炎帝词庙。炎帝陵在郡县康乐乡,即今炎陵县,自北宋以降,历代不掇祭祀。据记载,自宋代起官方祭典干年举行一次,此后,元明从未间断.清代祭招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炎帝陵祭典活动恢复。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2000年8月的公祭炎帝陵典礼中,“中华炎黄圣火”采集传递仪式在炎帝陵前隆重举行。从炎帝陵采集的“炎帝圣火”与从黄帝陵采集的“黄帝圣火”汇合后在北京长城居庸关永久燃烧。2006年4月5日清明节,炎陵县隆重举行炎帝陵公祭典礼,社会各界代表依次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敬献花篮,主祭人代表全体祭祀人员向炎帝敬献高香,并恭读炎帝祭文。

  太吴伏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之一。他位居三皇之一,名列五帝之首。传说中,伏羲教渔猎、造工具、养家畜、正姓氏、制嫁娶、造书契,演八封,为了纪念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伏羲庙,并进行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以太牢把于高襟”,说明早在远古,每年仲春二月,人们要祭招太吴伏羲。高搽即神媒,传说中伏羲、女蜗兄妹相婚,持土造人,因此,古人将伏羲氏、女蜗氏奉为神媒。目前,河南、甘肃等地区存有太吴伏羞的公祭仪式。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河南省推阳县的太昊陵都要举办伏羲公祭活动。除了祭典活动以外,还要举行庙会。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草帽老虎等玩具,是生殖图腾文化的活化石,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祟拜。在太吴陵庙会上,还有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扭经挑。担经挑,又名扭花篮,是一种原始舞蹈,舞者每组四人,其中一人击打经板(竹板)担任该组领唱,其他三人各招一对花篮(经挑)边唱边舞。舞姿变化有象征伏羲女蜗交尾状的“剪子服”,有象征伏羲母亲华胥氏履巨人迹而生伏羲的“履迹步”等。它是原始巫舞的演变,保存了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远古遗风。甘肃天水伏盏庙的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伏羲祭祀活动。一年一度的天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海内外同胞寻根祭祖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总之,河南、甘肃等地的伏羲祭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这首民谣是山西洪洞移民及其后代的集体记忆,这首歌谣在今北京、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东北各地以及山西的许多地方广为流传。

  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朝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大约半个世纪到达高潮。“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事属无疑,根据谱碟统计祖先来自此处(大槐树)的达到十一个省的二百二十个县,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虽然众多学者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是大槐树成为众多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象征符号却是不争的事实。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处,传说中这棵大槐树是明初移民的中转站,在漫长的迁徒途中,移民们只记得这棵大槐树,并将其象征化为家园的集体记忆。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后代已遍及全世界:为了纪念与洪洞县有关的移民祖先的历史,移民后裔们在清明时节回到大槐树下祭祖i他们没有繁复的仪式,只是在大槐树下进行简单的跪拜、焚香或者献供,很多远道而来的移民后人会折一小枝槐树.或者带一点泥土。甚至带一片碎瓦回去,分给不能前来祭祖的移民后代。1991年起,洪洞县人民政府主持举办了“寻根祭祖节”,这是官方、民间以及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清明节公祭活动。

  上述黄帝、炎帝、伏羲以及山西大槐树等民族远祖的公祭活动,是涵盖着民间信仰、社会心理、民族认同与艺术表演等多重价值的文化载体,公祭活动的参与群体范围日渐扩大,其文化价值也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过程,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此民族远祖公祭活动是凝聚民族情感、获得民族认同的重要公共文化仪式。

  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什么是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Tomb-Sweeping Day)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前后之时,春光明媚,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草木萌发,杏桃开花,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之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要吃的食物有很多,蒿饼、青团、清明螺等,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中国清明节必备的活动之一便是扫墓,前往墓地进行祭奠祖先。但是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承袭自寒食的习俗,而在我国古代,清明节早前与墓祭无关,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大概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和寒食渐渐相融,清明扫墓形成了传统。

  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中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承袭自寒食的习俗,大概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和寒食渐渐相融,清明扫墓形成了传统。

  清明扫墓是承袭寒食的习俗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的由来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这就是清明节扫墓原因。

  清明节气时间

  2018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4:12:432019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51:212020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38:02

  2021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1:34:582022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3:20:032023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9:12:52

  2024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5:02:032025年清明时间4月4日 20:48:212026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2:39:43

  2027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8:17:122028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4:02:452029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9:58:02

  2030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1:40:372031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7:27:592032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3:17:10

  2033年清明时间4月4日 19:07:412034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1:05:452035年清明时间4月5日 06:53:21

  快速导航:清明   什么是清明   清明习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气时间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立春02月04日 11:14:14雨水02月19日 07:03:51惊蛰03月06日 05:09:39春分03月21日 05:58:20清明04月05日 09:51:21谷雨04月20日 16:55:10立夏05月06日 03:02:40小满05月21日 15:59:01芒种06月06日 07:06:18夏至06月21日 23:54:09小暑07月07日 17:20:25大暑07月23日 10:50:16立秋08月08日 03:12:57处暑08月23日 18:01:53白露09月08日 06:16:46秋分09月23日 15:50:02寒露10月08日 22:05:32霜降10月24日 01:19:37立冬11月08日 01:24:15小雪11月22日 22:58:48大雪12月07日 18:18:21冬至12月22日 12:19:18小寒01月05日 23:38:52大寒01月20日 16:59:27

  汉至明末使用“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平气法”节气以黄河流域日短至的冬至日为起点,二十四个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快速导航: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相关节气: 立春花事安排惊蛰除虫惊蛰炒蝎豆惊蛰食疗养生惊蛰之阳虚体质养生要诀春分养生文化不得不知春分养生五个金规玉律春分节气养生要九养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祭祖

标签:清明祭祀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熬肠刮肚  谓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奥援有灵  奥援:暗中支持的力量;有灵:有神通。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博洽多闻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