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进亦忧,退亦愁”,在进退两难之间,在无数次徘徊之时,他,会如何抉择?
伴着天边寥落的寒星,穿过层层历史轻纱,翻动书轴,书页里,这样一位身穿水墨长衫,头戴白玉发簪的书生出现在历史尘埃深处。马立于交叉路口,马上的书生微微皱眉,映于眼帘的,是两条风景不同的路。一条路,是田园雅居,书生望到了闲适和悠然自得之乐,书生笑了笑,马头朝向这边,准备向着这条溢着阳光,看见光明的路走去。但,他还是忍不住看了另一条路,那一条,是仕途官路。极目望去,官场里无数名利,荣耀与财富,没有阳光,却更加诱人,散布着未知的气息。书生点了点头,又调转马头,向仕途官路走去。
此时的书生,还不知前方的重重苦难,立于泰山之上的他,风华正茂,带着几分狂气,随口一唱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要攀上山顶,去感受居高临下之雄伟。风中有一骏马驰过,他又想到“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然而,这个条路表面的光彩,很快便被时间的流逝洗去,真正的苦难,才一点一点在前进之路弥漫。在长安应试,却惨遭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苦生活。然而你一人受难还不够,还要让你见证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危难。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于给原本生活不济的人民再添压力。他一方面想到战争中百姓的疾苦,轻唱着“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方面又要想国家面临走向灭亡的危机,有哀叹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来纪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
国难,民生,此时的杜甫,已走了所选之路的一大半,他回头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他只好继续向前走着,他绕道甘肃进入四川,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他一路唱着,直到杜甫草堂,似乎此刻的命运终于有了些宽恕,让他在无数的苦难中有了一丝喘气的机会。才得以在春风夜雨里轻轻唱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景不长,朋友被召回京城后,此刻的杜甫,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做的那个选择,那个仕途官场之路的选择,光明的背后,尽是荆棘,全是磨难。他此刻已无力再为百姓歌唱,独登岳阳楼,只唱出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叹息。
诗仙李白昂着头,在盛唐的繁荣里向上走,一字一句尽是盛世之繁荣,而命运多难的他在一生忧国忧民的泪中低着头看完了晚唐的衰微。他的诗,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在刀光剑影中一刀一笔刻下的;不是墨凝聚的,而是用天下布衣在战火中的血与泪涂抹而成的。选择另一条路,或许他可以有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放浪江湖的潇洒,可以学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适,更甚者,他只需要像孟子一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得其所以,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选择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凭着那些,那些如所有赤子一般深深的,在寂寞的明月下闪闪发光却又隐隐作痛的爱国情思,他选择了那条看似辉煌背后布满荆棘的仕途。今日杜甫草堂前似乎还能听见他的吟唱,进退之间的选择,他,选择了进。
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循内心之所想,做志向之所事。杜甫提交的答卷或许并不完美,或许另一条路上有更多的阳光,但那些转错的弯,走错的路,万方的多难,成就了如此一个独一无二的诗圣。所以,不必再做选择,现在的,便是做好的路。